【明報專訊】醫管局成立了超過20年,管理架構封建陳舊,中層管理人員權責不分,冗員十年不移,令前線醫生晉升奇慢,士氣低落,稍為學有所成的醫生,唯有離開醫管局,轉到私人市場再為市民服務。 可是,離開醫管局的醫生,以外科、骨科、婦產科、麻醉科等為絕大多數,但偏偏最缺人手的卻是內科及急症科。因為醫療政策使然,內科及急症科的工作量最多,升職也是最慢,而又沒有私人市場。內科及急症科的醫生,有一入侯門深似海之感,走(私人開業)不是,不走也不是。故此,新畢業的醫生避之則吉,做了一二年的也盡可能轉到別些熱門的專科,以免蹉跎歲月,浪費青春。因此,近幾年,醫管局一直聘請不到足夠的內科及急症科醫生。隨着未來幾年,新的公營及私營醫院相繼落成,該兩科的醫生只會買少見少。 將部分內科門診 以公私營合作方式外判 解決的辦法其實相當簡單,以內科為例,一是要將部分的內科門診以公私營合作方式外判,既可大大減低內科的工作量,又可增加內科私人執業的機會,此消彼長,內科可輕易再成為年輕醫生的熱門專科,長期請人不足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可是,主理政策的醫生沒有私人執業的經驗,對問題一知半解,對私人執業的專科醫生沒有信心,又盲目迷信公營醫療的能力。就以糖尿病為例,治療的成效,國際以糖化血紅素為標準,6.5%或以下為最好,8%或以上為最差。糖尿病控制不好就會導致眼病、腎衰竭、中風及冠心病。根據過去15年的內部資料顯示,醫管局內的糖尿病病人,平均有53%的病人的糖化血紅素在8%或以上,即是控制最差(歡迎醫管局提供資料更正)。換句話說,就是自己醫不好,也不讓病人有醫好的機會。 解決辦法之二就是增聘外勞(外地醫生),目前在英國大約有2000名港人醫生執業。近幾年,由於英國的醫療資源緊縮,升職無望,很多都有回港發展的打算。而醫管局近年內科及急症科等不受歡迎的專科極少人入職,人手愈來愈緊張。回流的醫生要求不高,一心只想逃出英國回港行醫。 一般外地畢業的醫生,要在香港考取執照試,才可以在香港行醫,而外地的專家若受聘來香港教學或交流、或深造,則可在香港作有限度註冊而豁免考試。香港法律以香港醫務註冊條例作規管,無論外來的醫生資歷多深,皆受條例管制。這種註冊制度在已發展地區沿用已久,一是要確保外來醫生符合該地需要的質素,二是要外來醫生熟悉當地的病症,避免醫療事故,保障當地市民的健康。第三世界國家一般法制不全,彈性較大。 這次醫管局銳意挑戰醫務委員會,破格引進英國的港人醫生,一繞過醫委會的執照試,二繞過12個月的臨牀實習(每名在香港行醫的醫生必經之道),改以內部評審決定。即是繞過正門一二關,「走後門」一步進入香港醫療系統。「走後門」在內地並不是罕見的現象,通常「走後門」都能夠節省時間,捷足先得,獲得一般人不容易得到的好處及收穫。香港賴以成功的,卻是一套公平廉潔的制度。一般的公營部門,都設有重重關卡,防止「走後門」的出現。 這次醫管局特事特辦,採用內地商人慣用的手法,以「走後門」解決自身的難題,實有破壞香港法制之嫌。「走後門」之火實在不能在香港燎起。 特事特辦 一年舉辦3次執照試 有說醫委會的執業試極難,一年只考一次,由香港兩所醫學院的教授評審,及格的分數為50分。一般內地畢業的醫生及格率只有十分之一,因而嚇退很多有意回流的港人醫生。其實從英國回流的醫生不應妄自菲薄,相信成績不會比內地畢業的遜色。不用「走後門」也能在香港堂堂皇皇行醫。 為應付人手需要,醫管局也應該請求醫委會特事特辦,一年舉辦3次執照試,讓更多有志回港的醫生應考,從而增加每年及格的人數。若及格的回流醫生仍然不足以應付醫管局的人力需求,醫管局可降低取錄資格,有條件的聘用及格分數為25分之上的回流醫生。這樣,既可遵守現行的法律條例(從正門)進入香港行醫,又可避免「走後門」破壞香港法制,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