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公立醫院醫護人手緊絀,初生嬰兒部門更是重災區,以伊利沙伯醫院為例,兒科深切治療部(NICU)和新生嬰兒加護病房共有六十三張病 ,需要一百零四名護士,不過現時只有七十多名,即使加上稍後入職的十五名生力軍仍缺人手,只能靠先進醫療儀器紓緩人手壓力;最近伊院獲撥款五百萬,引入「寒冰牀」、「長頸鹿」和腦功能監測儀,減輕醫護負擔和救治更多嬰兒。 記者:黃栩源 伊利沙伯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有十五張病牀,每張病牀需要三點五個護士,約需要五十二名護士,初生嬰兒加護病房設四十八病牀,每張病牀需要一點一個護士,同樣需要五十二名護士。兩部部門都是專職照顧初生嬰兒,護士人手可以共用,不過現時伊院在兩病房只有七十多名護士,加上病牀使用率長期達百分百,人手嚴重不足,即使稍後有十五名新護士加入,人手依然短缺。 「長頸鹿」育嬰多功能 伊院兒科病房經理梁瑞寬表示,早產嬰兒的皮膚很薄,容易蒸發體內水分,必須把他們放在恒濕恒溫環境,以往沒有初生嬰兒適用的溫箱,要靠醫護人員自行「創建」,在嬰兒急救平台上,加上膠管、保鮮紙等工具,再輸入濕氣,令嬰兒保持濕潤。 伊利沙伯醫院醫護總經理廖綺華表示,醫管局近兩年耗資五百萬為伊院購入多部新醫療儀器,提高醫療質素,減輕醫護人手負擔。伊院為此引入七部俗稱「長頸鹿」的多功能育嬰溫箱,每部廿二萬元,自此毋須自行搭建,節省人手。嬰兒溫箱除了可提供一個高濕度恒溫環境,更同時是一個急救手術台和X光照片機,減少嬰兒移動到手術牀的次數。 另一部俗稱「寒冰牀」的凍腦機,伊院去年十一月以十三萬元引入,兒科資深護師陳琼表示,通常難產嬰兒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機能上嬰兒會自行輸血上腦,但會釋出毒素,致嬰兒長大後出現腦痙攣、智商下降等問題,以往要透過藥物治療,不過幫助有限。 「寒冰牀」阻壞腦 「寒冰牀」可透過水冷方式,把嬰兒體溫維持在攝氏三十四點五度,減慢血液上腦速度,療程只需三天,可減低新生兒腦部發育受損的可能,至今已有六名嬰兒受惠。除「寒冰牀」,伊院亦引入腦功能監測儀,適用於監察嬰兒不顯著的抽筋情況,盡快提供治療。 此外,最令醫護人員感到欣慰是見到以為長不大的嬰兒健康成長,還經常回來醫院探望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