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日為工作忙忙忙,身體不時出現小毛病,看醫生似乎太大陣仗,不理會又放不下心,原來可以到「護士診所」作個初步的健康評估,護士還可幫我們監察身體狀?
「護士診所」顧名思義就是一間由護士專責的診所,透過提供基層健康護理服務,幫助有需要人士預防疾病及維持健康。這類診所在西方國家出現多年,但香港卻未普及。現時本港只有醫管局 及部分機構提供類似服務,其中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便分別在中環和牛頭角開設兩間護士診所。
醫生形象權威,不少人在求診時遇有疑問也不敢提出,醫生講解病情時又每每涉及很多專業詞彙,病人未必能明白,容易造成溝通上的障礙。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岑家雄稱,護士診所最初的概念正是源於這種「白袍恐懼症」﹕「護士多為女性,感覺較平易近人,又擁有專業知識,為求診者作初步評估和基本檢查,較容易被接受。護士診所通常不設在醫院內,這種安排亦能減輕求診者的不安和顧慮。」
追蹤健康變化防病
護士診所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針對某類疾病如糖尿病、預防中風等,二是提供一般健康護理,協會位於中環的護士診所便屬後者。診所的使用者多為關注健康的上班族,主要透過定期檢查追蹤健康變化,發揮預防疾病的作用。
「不少人只會每年接受一次例行健康檢查,但健康狀況在一年內可以出現各種變化,今天血壓正常不代表明天也一樣。在年度檢查之間定期監察身體狀?,有助預防疾病。」岑家雄指出,護士診所會為求診者進行基本檢查,如量血壓、血糖測試、膽固醇測試等,結果可反映其健康變化的趨勢,這些資料對維持健康十分重要。「護士還會就求診者的生活習慣如飲食方式、運動、起居作息等提供建議,因為這些都是保持健康的關鍵因素。」
監察慢性病 適時轉介
位於牛頭角的護士診所則以長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由於長者多患有慢性病,故跟進和控制病情均是服務重點。長期病患者大多3至6個月才到醫院覆診一次,其間可由護士監察病情,適時轉介。
香港聖公會恩悅軒護理經理阮家慧說,患有慢性病的長者一般需要長期跟進,護士不但熟悉病人的情況,定期見面更可建立互信,令病人更願意透露病情。「部分長者心中有疑問,但覆診時未必有機會或時間問醫生,便會到診所問護士。而對於護士的建議和勸告,他們亦較易接受。」她續稱,遇到病人有疑難不懂問醫生,護士便會將問題記下,讓他們在覆診時直接交給醫生。
外展護理 協助用藥
診所護士每月均到附近屋村提供外展服務,為長者檢查及跟進病情。負責該服務的護士宋兆華指﹕「不少長者缺乏藥物管理知識,有時會自行改動藥物分量,故要經常查問他們的用藥情?。曾有長者突然感到頭暈,初以為是身體出問題,但診所的護士發現他最近轉服新血壓藥,頭暈其實因此而起,醫生知道後調整了劑量,問題就解決了。」護士還會不時致電詢問病人的情?,以便掌握病情進展,一旦發現不妥可即時協助和處理。
(明報)2011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