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找工作  填履歷 
業界利益不具凌駕性 應聘外援紓解醫生荒
已被流覽了

【明報專訊】前一段時期,公立醫院產科被內地孕婦迫爆,屯門醫院內科醫生流失率高達四分之一,留任醫生醞釀工潮,使人驚覺公立醫療系統人手和設施不足的情况,遠超想像,已經瀕臨爆煲臨界點。事態雖然由當局以限制內地產婦來港分娩、變相「派錢」等方式,暫時紓緩,但是,公院醫生人手短缺仍未解決。醫生培訓需時,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要從市民最大利益出發,招聘外援醫生來港助陣,紓解醫生短缺問題。

遠水難救近火

外援醫生符合公眾利益

關於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據知,當局今日公布的公院及私家醫院內地孕婦產子限額,公院接收的水平會由今年約1萬人,大幅減少七成至明年的3000多名,但是私院接收的名額,明年只會回復到2010年的3萬人水平,約為公院接收量的10倍。情况顯示,若現行人手設施不變,未來公院婦產科服務會否惡化,主要視乎私院是否嚴格遵守限額,若有關安排存在灰色地帶,讓私院可以鑽空子,變相增加接收內地孕婦,則最終受到衝擊的仍然是公院體系,因為公院婦產科醫生可能加劇流失,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NICU)的設施會增加負荷。

公院婦產科是醫生流失的重災區,折射出整隊醫療發展所衍生問題。近年,當局推動醫療產業,主要看準內地經濟發展之後,富裕人士增加了,而本港的醫療水平較內地有明顯優勢,醫療服務對內地富裕人士有吸引力。事實上,近年本港私家醫院生意滔滔,證明當局對醫療產業市場的判斷,基本正確。不過,私院因而大肆擴張,而當局推動醫療產業的同時,對醫護人手缺乏長遠規劃,私院只有向公院挖角,公院在醫護人手持續流失下,所提供醫療服務瀕臨爆煲的邊緣。

本港陷於醫生短缺困境,主要是遠水難救近火,雖然港大和中大兩家醫學院已經增加了醫科生名額,但是最快要7年後才有醫科生畢業;目前公院流失的不少是專科醫生,而培養一名專科醫生需時13至14年,顯示即使增加醫科生名額,專科醫生也會出現斷層。另外,未來還有公院落成,現有公院重建擴建,醫療產業將催生新建私家醫院等。單就已知發展,未來本港醫護人手需求肯定大為增加,所以在加強培訓之餘,當局應該招聘外援醫生,即時紓緩公院醫生不足,特別是填補專科醫生流失的情况。

當局計劃延攬少數符合專業資格的外援醫生,免試來港到公院執業,不過,遭到醫生組織強烈反彈。醫生組織提出的反對理由,主要是憂慮影響醫療質素,危害病人。其實回歸前,英聯邦醫生已經可以免試在港註冊執業;回歸後,這個做法才中斷。英聯邦(特別是先進國家或地區)醫生的醫療水平,早有公論;本港醫生的擔心,若純粹出於醫療水平的考慮,則未免有點夜郎自大。另外,外援醫生能否在港執業,還有醫務委員會把關,醫生組織擔憂影響本港醫療質素,是過慮了;還有,外援醫生只在公院執業,不會到私營市場搶飯碗。所以,醫生組織抗拒外援醫生,只從業界利益出發,罔顧公衆利益,其動機絕不可取。

還有一點使人不解的是,有公共醫療團體在披露公院醫護人手嚴重不足、要求政府盡快改善一事上,贏得市民讚賞,按正常情况,他們對於政府招聘外援醫生,應該樂見其成,可惜,事態發展是他們先是支持,其後卻加入反對陣營,而所提出理據只是認為外援醫生「不了解本港做事方式,未必幫到手,反而添煩添亂」等末節,並無說服力。

私院醫生願做兼職?

醫管局應招聘找答案

本港醫生不足的癥結,除了缺乏長遠規劃,主要在於醫療界存在壟斷,以業界利益凌駕公衆利益。我們認為,政府必須以公衆利益為首要考慮,以目前情况,招聘外援醫生是最有效做法。其實,培訓一名醫生不但需時起碼7年,還涉及投入公共資源約200萬元,若外援醫生為香港所用,對香港來說,其實是「白賺」了,不少國家、地區都看到這一點,對外地醫生「打開大門」。例如新加坡人口約400萬,遠低於香港的700萬,新加坡醫科畢業生數目與香港相若,同時承認全世界多家醫科大學,包括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的醫科生資歷,讓他們免試到新加坡行醫,增加當地醫生人手供應。

我們認為,當局應該較高調地處理招聘外援醫生的事,讓公衆知道其適當性和必要性,以在社會建立共識,戳破醫學界畫地為牢、閉關自守的樊籠。另外,有醫療組織發表調查結果,表示近七成私人執業醫生願意回公院做兼職,包括做手術、巡房等工作,藉此認為本港不存在短缺醫生問題。我們不質疑有關調查結果,醫管局也應該重視這個信息,即時公開招聘兼職醫生,若私院醫生反應熱烈,爭相應聘,則證明香港的醫生都有痌瘝在抱情懷,願意奉獻。設若招聘情况與調查結果有巨大落差,屆時醫管局招聘外援醫生,就更有客觀實際支持,醫學界的反對理據就更薄弱了。


admin發表於:2011/7/7 醫護好工 Bamboos.hk 全港唯一醫護求職及招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