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特首梁振英去年當選後大力鼓吹「求變」,推動更多產業發展,但上任後已表明會重新考慮應否再發展前朝推動的教育及醫療產業。有份為梁振英撰寫醫療政綱的醫學會副會長周伯展指出,醫療人手不足,可能只是醫療人手錯配的現象,認為香港本地醫療體系仍有能量與空間開拓內地市場,而本地醫療專業的優勢會愈見收窄,如要發展醫療產業,就須把握這數年關鍵時機。
周伯展稱,香港現在有一萬三千多位西醫,加上八千五百多位註冊中醫師,應付全港七百萬人口的需要,理應足夠。醫療人手不足,可能只是人手錯配現象,因為現在公營醫療體系內,約有五千多位醫生,服務全港九成市民,而另外五千多位私家醫生,則服務餘下一成市民。所以私營醫療體系,其實有剩餘能量及空間開拓內地市場。
今年是沙士十周年,周伯展稱當年香港失去了二百九十九條人命,整場災難的唯一得着,是顯示出香港的醫療水平優良,醫療體系穩康,若評估香港醫療體系在應付本地人需要後有多餘資源,可再發展醫療專業。他以自己為例,其診所近年愈來愈多內地病人來求診,從前他一周才會接到一個內地求診個案,但現在每天都要照顧一、兩個內地病人,證明醫療專業有發展潛質。
他指香港醫院的硬件,與內地的重點醫院可能已相差不遠,現在香港的優勢只剩「軟件」,如醫生醫德、法律制度等。他認為,香港要發展醫療專業,吸引內地客,大原則是只輸入病人,不輸出醫生,因為培養一個醫生的成本高達數百萬元,應盡量保留醫生在本港發展。
輸入病人方面,就要靠政府政策配合。周伯展稱,政府可重點向內地宣傳香港在那幾個專科上的服務較內地有優勢,此舉可避免個別醫生違反醫務委員會的規定;而香港的醫療業界也可以在內地設立醫療中心,目的非為治療,純粹篩查內地病人,讓合適的病人來港醫治。而政府也須向病人及其家屬,提供特別簽證,除了逗留時間要較長,可能要長達數月外,也可能要應付多次往返。不過,香港的護士人士不足,周伯展稱如需發展的話,可能需從內地輸入護士,但要確保這批護士只服務內地居民。
現時私營醫療體系中,眼科是較有剩餘能量照顧更多病人,而又較內地有優勢的專科。他也認同,香港現在的醫生應付本地病人也足夠維生,未有太大意欲發展醫療專業,但醫療產業可帶旺運輸、酒店等其他產業,對香港仍有好處。
星島日報
2013.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