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找工作  填履歷 
「看好病」或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根本
已被流覽了

去年2月22日凌晨,57歲的楊吉全突發疾病,在醫院診治時,醫護人員發現楊吉全病死在醫院大廳。視頻監控顯示,從楊吉全在醫院大廳座位上仰面跌倒,到被發現死亡的近3個小時內,先後有9人經過,其中有兩名穿白大褂的人員,但均無人問津。(9月15日《三湘都市報》)

一位患者死在醫院竟無人問津,當人們將板子打在「道德缺失」、「利益至上」、「沒有人性」等上時,一個可能更需被人關注卻已似無意又似有意地被忽略的關鍵點沒有多少人提及︰誰來監管看病質量問題?

楊吉全老人的死,看似是被「道德缺失」、「利益至上」、「沒有人性」這些所害,但實際上,醫生對其的初診有誤卻被忽略。新聞報道上說︰值班醫生曹某用听診器給楊吉全做了初步診查,沒有發現患者出現明顯的心律不齊,就開了止痛片、安乃近和消炎藥三種藥物的藥方。按這位醫生的初診,死者只有一點小毛病,連心髒病都算不上,更談不上死了。而在患者再次返回申訴疼痛已是難忍時,這位醫生並未再為其進行更細致的檢查,而是將死者(當時還應當算是患者)推入了下一個流程︰住院。結果,楊吉全老人死在了初診結束住院還未開始的這個流程轉換節點上。若從醫院患者就診流程管理來說,顯然初診環節存在著很多漏洞。首先,初診醫生的檢查太過隨意,僅僅是用听診器就做出了判斷。其次,對患者的主訴不夠重視,連續兩次接診都未引起初診醫生的重視。最後,將病人推入下一流程後,卻對病人是否進入了下一流程未給予實質性的關注。在這個接診流程中,「看病貴」僅僅是使這個流程出現中斷的一個原因︰我們無法揣測楊吉全老人的短暫離開是因為對住院費的躊躇,但醫院的解釋是病人沒錢不住了。

流程出現異常並間接導致病人死去的根本原因應該是︰醫院診病質量沒有切實得到保證。我們不妨設想︰若是初診醫生能夠確診病人的病因並預見到可能的後果,則患者對錢多少就不會在乎,醫生本人也不會漠不關心。因此,當我們將醫患關系日益艱難的原因歸罪于一些感性原因時,對醫院醫療質量管理的疏忽甚至放縱或許才是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病人花了大價錢治好了病,一般是不會對醫生、醫院有什麼意見的。大量的醫患糾紛絕大多數源自病人花了大價錢卻沒有治好病。這就是醫院醫療質量管理不善的惡果。

當前,為了施行「醫改」,杜絕所謂的「大處方」,很多醫院規定醫生一張處方的價格不能超過多少錢,病人單次就醫的花費不能超過多少錢,這看似是在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但實際上,卻是病人一次花了看似較少的錢但病卻並沒有治好,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醫院,為某一個病的總體支出並沒有減少,有些甚至還會超出許多。但是,從醫院上報的數據上看︰病人單次就診費下降了,而醫院的整體收入卻增加了。這是醫改結出的「碩果」嗎?醫患之間關系不見松弛卻日益緊張說明,醫改至此還未完全解決真正的核心問題,那就是醫療質量誰來負責的問題。

現時的醫療質量管理,主管部門仍然過多地倚重醫院本身的自我管理,接到相關的醫療糾紛申訴,也多是采用行政手段進行處置,甚至還會為一些大醫院,本地的重點醫院做些「排憂解難」的工作,將相關信息遮掩和屏蔽掉,失去了讓社會來監督醫院醫療質量管理這最後一道閘門,其作為行業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被扭曲。醫改中明確提到了「管辦分開」,這個管,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行業管理者承擔起醫療服務質量的管理責任來。

醫院內部的質量管理,不能僅止于內部,應該將相關質量標準,尤其是流程轉換節點上的質量標準公之于眾,接受患者、行業管理者乃至社會的監督。醫生要高薪,沒問題,但首要的是要承擔起醫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大眾對醫院、醫生道德方面的指責,其根本原因就是責任與收入的不對等所致。僅看重權力卻不願承擔責任,這本身也是當下整個社會道德失缺的根本原因。

目前,為了改善百姓醫療服務質量,醫改將重點放在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兩方面,從醫改實施三年多的實際情況來看,「看好病」可能才是徹底提升國民醫療服務質量的根本,必須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視。


admin發表於:2012-9-19 醫護好工 Bamboos.hk 全港唯一醫護求職及招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