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找工作  填履歷 
醫護學功夫應付失控病人
已被流覽了

【大公報訊】記者曾愷欣報道:病人與醫護人員偶爾會發生衝突,尤其是病人情緒失控時,醫護人員隨時變「沙包」。醫管局於○八年引入脫身訓練,教前線醫護人員學做「葉問」,包括基本的保護姿勢、逃脫技巧、風險評估等,以提高醫護人員的危機意識,全港至今超過七百人已受訓。

九龍醫院精神科資深護師劉嘉盛說,以精神科病人為例,他們可能受病情影響,出現幻覺、幻聽,或受外來事物刺激,令他們情緒失控。「女病人常用的招數如摑耳光、抓別人頭髮;男病人則用拳頭攻擊、腳踢。」若醫護人員不懂保護自己,又或不及早洞悉病人異常情況作出防範,有機會受傷。

醫管局在○八年引入脫身訓練,教導員工保護自己的技巧,全港至今已有超過七百名醫護人員受訓。九龍醫院率先在精神科採用,為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支援部同事提供訓練,其後擴展至急症室,已培訓四百五十名員工,以及三十名導師。員工入職首兩個月後會安排「特訓班」,分三個階段,包括兩小時理論課,一天工作坊,以及四天集體約束訓練。

主要學脫身避免受傷

「訓練不是教員工搏擊,而是如何脫身。」劉嘉盛說,四小時理論課是基本功,指導員工識別危險警號,如留意病人的眼神是否呆滯、面目猙獰、突然指罵別人等,及早洞悉病人異常情況,作出風險評估,從而透過溝通技巧緩和病人的不安,避免事件惡化。他表示,若病人情緒無法紓緩,醫護人員便進入「戒備」模式,包括側身企位、保持四至六呎安全距離、雙手向前、尋找逃生方向等。

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林偉強表示,參加「特訓班」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以前病人情緒失控,企身、拍枱、想打人等行為,醫護人員未必即時反應過來」;現在學會自救方法,更有信心判斷病人哪些行為是有危險性。

為提高員工危機意識,「特訓班」每月安排「武林大會」。劉嘉盛說,訓練有三大原則,包括出其不意、迅速行事,以及熟能生巧,因此在病房安排「每月一式」訓練,加強醫護人員的記憶力及應變力。


admin發表於:2010-9-10 醫護好工 Bamboos.hk 全港唯一醫護求職及招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