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每年約有二千名病人患上俗稱「小中風」的短暫性缺血性中風。小中風是指因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阻,引致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徵狀與中風相似,一般只持續約二至十五分鐘。病徵雖然短暫,但很有可能是中風先兆,而病人中風的風險亦較高,有研究指出,有一成曾出現小中風的病人會再中風。
四診所跟進轉介病人
為有效治療小中風,醫院管理局於二○一二至一三年度推出「短暫缺血性中風的優質護理計畫」。計畫透過跨專業團隊為小中風患者評估風險及分流治療,並設立「短暫性腦缺血診所」,確保病人離開急症室後兩星期內接受腦科醫生適時的檢查。
在計畫下,小中風病人會經由急症科、腦科、中風科等醫護人員組成的跨專業團隊評估風險及分流治療。高風險的病人,如高齡、高血壓、發病時間長、病徵嚴重等,會被安排入院,及盡快安排接受腦神經血管掃描或造影,防止病情惡化。
至於低風險的病人,則會獲轉介至短暫性腦缺血診所。診所在今年度於四個醫院聯網的全科醫院(包括伊利沙伯醫院、聯合醫院、瑪麗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開設,跟進由急症室轉介的病人。中風科護士和腦科醫生會在病人離開急症室後的兩星期為病人進行評估及檢查,提供適時的治療,亦減少他們不必要的住院。
今年年底起伊利沙伯醫院將率先推行計畫,其餘三所醫院會於明年首季陸續提供服務,預計四間診所每年共可服務二千名病人。醫管局會監察計畫的成效,若認為合適,會考慮把計畫進一步推廣至其他聯網,令更多小中風患者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