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永文將出任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主席/本報記者麥潤田攝 □醫學美容搞出人命,政府終于決定加快步伐規管醫療美容程序。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日宣布,成立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由成員明確界定高風險醫學療程定義,研究將進行高風險醫學治療程序的場所納入規管,預計一年內完成檢討,咨詢公眾後考慮立法。督導委員會成員認為,醫學美容急需規管,期望可提早立法。/本報記者鄧如菁 新成立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由高永文出任主席,十六名非官方成員分別來自醫學界、醫護界和學術界等,包括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心平、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泰輝、醫學會會長謝鴻興、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消委會總干事劉燕卿等。 高永文稱,督導委員會將于下月初召開首次會議,未來一年內完成檢討,明確界定那些屬于高風險的醫療程序,包括所謂的醫療美容,無論這些高風險醫療程序是作為治療或是非治療目的。當局會就督導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咨詢公眾包括業界的意見,考慮是否需要修例,然後進行立法程序,目的是劃分普通的美容程序和高風險的醫療程序。 高永文稱明白公眾擔心醫療美容程序或涉及風險的醫療程序,但強調今次檢討並非只針對DR醫學美容集團事故,而檢討過程會參考海外國家的檢討模式及保障病人權益的國際趨勢,同時顧及本地醫療服務的情況。食衛局下月向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會議提交檢討工作內容。 過渡期內加強監察 對于檢討期長達一年,高永文稱,在這段過渡期內,衛生署會聯同海關和消費者委員會,加強監察市面上的懷疑有問題的廣告或投訴,包括一些聲稱可進行或轉介進行所謂醫療美容程序,若發現有程序涉及可能危及接受者的安全,當局會在現行法律框架下進行監察及巡查。 督導委員會成員之一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憲孫接受本報記者查詢時稱,雖然督導委員會職能框架較大,但可以「急的先做,如醫學美容先做。」他指,界定高風險定義後,會了解有哪些地方有進行高風險醫療程序,再研究如何監管,是否要監管有關設備、地方和人員等,「要知道哪些屬于高風險的醫療程序是需要特別關注,做這些程序時是需要有應該有什麼資歷的醫生負責這些程序,以及做的是時候究竟設備及環境和程序是否需要有要求。」 他以細胞處理程序為例,負責的腫瘤專科或血液專科醫生雖已修讀六年醫科課程,但課程未必涉及所有程序,「未必樣樣培訓到,所以不同程序需要不同的基本知識外,亦需要資歷認證和相關足夠培訓。」 督導委員會成員、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稱,高風險醫療程序一般涉及開刀、用藥、吊鹽水等程序,但認為低風險程序如服用藥物也應納入規管。醫療保健集團往往並非由注冊醫生出任董事,他將會建議規定這類集團董事應有九成的成員是注冊醫生,以備一旦發生事故,醫委會可進行紀律聆訊將涉事醫生除牌。 檢討範圍應較廣闊 督導委員會成員、消委會總干事劉燕卿認為,檢討範圍應較廣闊,不可草率,「避免日後立法有灰色地帶」,她期望盡快完成檢討,規管現時「無王管」的情況。檢討的過渡期內可以「兩條腿走路」,教育市民不要胡亂接受醫療程序,美容業界亦應認知哪些醫療美容不宜提供。
大公報
2012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