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民建聯委員 民建聯衛生事務副發言人 葉文斌 醫療服務是保障市民大眾健康的基石。政府有關當局有責任制定合適政策,解決因人口老化以致的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公私營醫療服務人手及資源不足、「單雙非」孕婦衝急症室、醫院人員工作量及壓力「爆煲」等問題。而在制定政策的同時,相關人員應充分考慮受眾-即病人的意見,以病人而非疾病為中心去考慮政策方向。 病人才是「服務使用者」 根據國際病人組織聯盟(IAPO)對「人本醫療」(Patient-Centered Healthcare)的定義,「主要是為病人設計一套著重他們個別醫療需要和訴求的服務體系,把資源適切地運用於病人身上,使之更合乎成本效益」。現時由於種種原因,病人未能充分參與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往往使病人未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療成效。舉例說,公營醫院的醫生「巡房」時,可能只有3至5分鐘去面對一位病人,這個時間未足以令兩者互相溝通,甚至乎醫生到達病房時,用了大部分時間去檢查X光片或查閱電腦螢幕上顯示的記錄,根本沒有空檔與病人交流意見,這就是由「望聞問切」變成所謂「望芒問切」了。另一例子是「藥物名冊」的制定。現時的藥物建議委員會中,成員大多為醫管局成員,欠缺病人參與。但基於病人才是「服務使用者」,有關名冊上是否包含所需藥物是會正接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及開支,故此病人的參與是不可缺少的。 然而,病人的參與是需要有其他輔助工具的。其一,病人未必有醫護人員的專業醫學及護理學知識;其二,即使病人對自身的病症有所了解,但在廣大的疾病領域中,病人對其他個別疾病的病情、病人本身及照顧者的需要了解未必足夠;其三,病人或許知道現時的醫療人手及資源不足,但未必了解整個醫療系統的架構,故偶爾會將心中不快的情緒,遷怒於前線醫護人員,而醫護亦受害於人手及資源不足,現已「on call 36小時」,長遠會令兩方壓力俱升,互相下降。故此,政府當局宜向病人組織及其領袖提供相關培訓,如提供類似大學課程的「學分制」,讓病人透過既定制度參與考核,以備將來學成後,向醫療服務提供者貢獻更多切實可行的意見。 本港醫療系統必須重回正軌,檢討現時的優點及缺點,增設軟硬件配套,減輕市民的醫療開支。一切,須由政府當局、持份者及病人共同參與做起。
星島日報 2013-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