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隨著內地孕婦在港所生的兒童趨增,衛生署母嬰健康院承受的壓力自然大增。有醫生透露,工作量在過去五年增加近兩倍,「有時忙到連飲杯水、去洗手間的時間都無」;醫生、護士,甚至連文職都要瘋狂加班,準時收工是天方夜譚。 現時衛生署轄下有三十一間母嬰健康院,隨著內地孕婦在港所生的兒童趨增,在過去五年間,衛生署持續增加家庭健康服務人手(包括母嬰健康院),醫生由○六/○七的六十九人增至本年度的八十四人,護士亦由○六/○七的三百八十八人增至本年度的四百三十六人,但有關的增幅遠遠追不上內地孕婦在港分娩數目。 以粉嶺、油麻地母嬰健康院為例,整體醫護人手僅二、三十人。有油麻地母嬰健康院醫生表示︰「服務量比以前額外多咗咁多,加上家長有時預約咗又遲到,小朋友一個接住一個咁睇;醫護人員係忙到連飲杯水,甚至去洗手間的時間都無;成日都做到過時,但無得補水;有時仲要畀內地媽媽話『你啲普通話咁差』,感覺都幾無奈。」 人手不足須瘋狂加班 面對嬰幼兒數目增長,「衛生署急急腳增聘人手,但開設新母嬰健康院又要配套,至少要數年時間,只好在大堂加建一、兩間醫生房,卻令環境過分擠迫,連轉身都有困難。」 有轉到公務員診所的醫生表示,「同事工作量在過去五年增加近兩倍」,雖然未見有醫生辭職,但在護士、文員瘋狂加班下,都聽聞不少人選擇「走人」。據衛生署資料,○六/○七年度醫生、護士流失率僅百分之一;在過去五年間,流失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三。(詳見附表一) 衛生署早年因本港出生率低,因而關閉部分母嬰健康院,現存共有三十一間。政府醫生協會表示,食衛局至今仍未估算這批由內地孕婦所生的嬰幼兒的醫療需要,亦沒有政策配合,衛生署和醫管局「硬食」。協會擔心下一輪可能是產後精神健康、學童健康檢查、牙科護理等計劃遭到波及,要求政府制定長遠措施及檢討人手。 衛生署未有回應母嬰健康院是否「超載」,僅提及面對近年不斷上升的新生嬰兒數目,母嬰健康院已不時檢討內部資源,按個別健康院需求作出人手調配,並積極考慮開設新母嬰健康院和增加人手。衛生署預計於七月新一輪招聘中增聘約三十名醫生,當中約九名將派往家庭健康服務(包括母嬰健康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