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311大地震發生至今兩年,當年事故引發香港對核危機的關注,並揭示香港熟悉核電及操作輻射儀的專才匱乏。兩年過去,城市大學已開始發展核子課程,該校核子專家胡仲豪指出,政府過去兩年間並無改善情况,如針對核危機培訓更多畢業生,並提供出路,現時城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畢業生主要投身醫療。他指廣東省沿岸不斷加建核電廠,形容港人現况「日日都係賭命」。 料每日僅可醫百人 福島核事故經驗,加上距離本港最近有大亞灣及嶺澳一帶的核電站,城大核子工程講座教授胡仲豪表示,現時香港可處理核危機的人手仍然不足。他指出,相對內地現已規定至少300人專責處理大亞灣核事故,香港卻無設專門團隊,有事只可靠「拉夫」向不同部門尋求協助。 胡仲豪舉例,醫管局雖已委派屯門及東區醫院負責大亞灣核電廠的緊急事故,但兩間醫院各自只得一部相關儀器,估計每日最多可治療合共100人。 他說:「出事時絕對會亂籠,唯有搭帳篷在出面排隊,找消防車同那些人冲涼。」他指除前線人手外,香港亦缺乏擁有相當核知識的人擔當事故發生時的決策者。 港人「日日賭命」 城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教授余君岳解釋,該系每年收生40人,其中10人的專業是由基本核物理到放射性物理,再有相關的應用科目,基本上可協助處理核事故。不過他指出,因本港現無核子研究所及核電廠,有關畢業生一般多以醫療為出路,包括放射性治療及造影技術,負責儀器的質量控制及維修。 另外,有見本港對核的專才需求,城大去年新增核子及風險工程學士及碩士課程,新學年將有首批新制學生主修,學額各30個,課程主要研究大亞灣核電站運作及風險估算,但現時仍未知道學生的入讀意向。 城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博士研究生蔡詠恩表示,對放射性研究有興趣,畢業後盼擔任醫療物理學家,專責放射學在醫院的應用,而本港一旦發生核事故,她亦有相關專業知識提供協助。雖然需要長時間於實驗室進行輻射相關的實驗,但她說不擔心安全問題,因實驗室人員有規定每年最多可承受的輻射量,並以隨身監測儀器記錄每日接收的輻射量。蔡詠恩現時正利用斑馬魚子的胚胎模擬人體做實驗,研究輻射對細胞的影響。 明報 2013.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