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繼DR醫學美容事件後,民主黨揭發另一家美容公司,懷疑是由非醫生進行針筒注射療程,事主療程後出現嚴重皮膚過敏,而療程涉及數十萬元,金額為事主年薪數倍,政黨懷疑推銷過程不當。事件已經交由警方作刑事調查,例如是否涉及無牌行醫、所用的藥物是否註冊等。
民主黨透露涉及事主去年開始到本地一間大型美容集團進行美容療程,包括羊胎素和美白針注射,直至今年初一次療程後,當晚她的皮膚即時出現嚴重過敏和紅腫,懷疑由療程引致,即時停止療程和求醫,並在民主黨協助下交由警方作刑事調查。
美容公司與事主和解
負責跟進事件的民主黨研究人員李先生接受訪問表示,事主於接受療程的數個月期間,支付療程金額達數十萬元,為事主年薪的數倍,惟事後美容公司已經與事主達成和解協議。民主黨質疑美容公司在推銷美容療程的過程中或有誤導成分,「如果是正常游說,事主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另外,民主黨在十月十七至二十五日,以電腦語音電話方式,訪問了七百一十五名市民,絕大部分市民認為美容業需要監管。超過九成市民認為注射入人體內的美容療程須由醫護人員進行,八成六人認為美容銷售須設立冷靜期,六成六人認為美容業界未能自律改善操守和服務,八成八人認為政府在規管美容業的工作上做得不足。
調查:88%認為規管不足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認為,現時的美容產品已經變得十分複雜,危險性也愈來愈高,亦有不少美容公司,以錯綜複雜的公司架構去逃避責任,對消費者保護不足。
她建議,政府必須盡快界定美容項目中那些屬高風險及入侵性的醫療程序,由合資格的專門醫護人員進行;提高美容療程內容的資訊及有關風險披露;定立清晰的規管和問責制度,防止醫學美容集團以複雜的公司結構逃避法律及財務責任;引入醫療儀器註冊制度,只讓受過訓練的人員操作;並馬上研究銷售冷靜期的措施。
星島日報
2012年10月30日
|